沙俄时代彼得大帝的改革,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同时参与西方的多次战争,法国大革命中沙俄的积极参与,这些都为苏联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917年前的俄国,科学也是很强的,十七,十八世纪,比如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之类的,都已经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了,至少十七世纪,俄国就有科学院,就有大学了。
发达的经济,雄厚的科技基础。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有广大殖民地。即使不发展科技也照样能在殖民地赚取很多钱,客观上限制了它们的进步。苏联就不说了,***经济,无前途。
俄罗斯人比中国人好学。(1)中国人喜欢把康熙帝和彼得一世相提并论,恨不得说成中俄各自的千古一帝。但康熙皇帝老帅出征守住的地盘,早就让俄罗斯拿走了,中国人收获了只提当年勇的谈资。比起亲自出征,康熙更有名的似乎是微服私访。
这些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都离不开俄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教育的重视。他们努力学习别人优秀的文化,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另外还实行优惠政策,帮助贫困儿童学习,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他们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学科是国力的表现,不与gdp挂钩,是国家战略。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大国,苏联有绝对的集中物质资源的能力。核武器研究就属于基础学科,苏联最强大的时候航天技术和原子能技术超过美国。人家上学不花钱啊!还有就是国家战略重心不同,俄罗斯主要是出口天然气和***。所以,他们重点培养这样的人才。
俄罗斯数学之所以出色,原因之一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基础。自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便开始了欧化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彼得大帝亲自推动教育改革,创立了算术学校、造船学校等一系列教育机构,并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1724年,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成立,为科学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
坦率地说,即便俄罗斯吃数学的老本,还是比中国的数学强。前苏联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中国的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在产学研环节是脱节的。
仅此一点,就足见苏俄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到什么地步了。早在苏联时期,它的教育体制就是世界顶级的,甚至被当作国家安全这种战略高度来重视,因而能培养出高科技的人才。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才保证了它可以和美国抗衡。
1、在经济和工业方面,苏联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重工业产量在某些时期甚至超过了美国。 苏联的军事力量雄厚,常备军力和预备役部队的总和超过2300万,陆海空三军实力均居世界前列。 苏联的核武库力量令人畏惧,巅峰时期拥有的核弹数量高达45000枚,足以对全球构成巨大威胁。
2、从经济和工业上看,苏联是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 重工业方面苏联甚至超过了美国。鼎盛时期的苏联经济总量接近7000亿美元,是美国的60-70%,其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和美国不相上下。当然,这是建立在穷兵黩武基础上的。
3、苏联军事实力非常强大,二战后更是唯一可以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拥有65000俩坦克和70000俩装甲车;核潜艇、各型潜艇、各类水面作战船上千艘;中程以上的轰炸机752架,歼击机战斗轰炸机等5170余艘。巅峰战绩是出动150万大军进攻日本关东军,短短数日就歼灭了70万关东军,迫使日本投降。
4、苏联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军事领域一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军事强国,而且当时的苏联的体育、国际影响力都是很强的。
苏联时期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教育的全面国有化、意识形态的强化、科学与技术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下是对这些趋势和特点的详细解释。在苏联时期,教育的全面国有化是一个显著趋势。苏联***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实行全面免费的教育制度,确保所有公民无论贫富都能接受教育。
高等教育方面,战后的苏联着重发展高等学校,淘汰了部分2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增设了高等工业学校和综合性大学。1956至1957学年,学生人数激增,超过了战争前的规模,尤其在60年代持续增长。然而,进入70年代,随着高级专业人才基本能满足国家经济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转而将重心放在提升教育质量上。
苏联教育体制的特点在于其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在高中阶段,学生便被引导进入文科或理科的学习路径,且这一选择在进入大学后固定下来,专业方向很少有变动。 然而,这种教育体制暴露出了一些显著的问题。首先,它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6月,教育部党组批准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1957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筹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央书记处同意成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1958年至1959年,该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参与“教育革命”,由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双重领导。
世纪初,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在柯尼斯堡大学创办了教育研究所。1943年,苏联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1966年改组为苏联教育科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不断革新,各国都很重视发展与革新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也相应发展起来。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于1***8年5月17日成立,起初名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4月6日,正式更名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以高等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专业研究机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我国权威部门介绍,俄罗斯的理工类、医科类、艺术类、文学类等很多学科的教学水平都居世界前列,具体的强项很广泛,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医学、教育学、航空、航天、航海、核能利用、军工、光学精密机械等。一些专业一直领跑于世界,或与欧美共处世界一流水平。
教育普及程度高 俄罗斯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较大,教育普及程度较高。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俄罗斯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俄罗斯拥有众多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俄罗斯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文化水平相应提升。
中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俄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巩固,双边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快速发展,加之俄语人才短缺的问题,留俄学生有着广阔的工作前景。 俄罗斯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科教大国,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水平居世界前列,拥有众多国际知名大学。
关于苏联的教育科技,以及苏联教育史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
抖创教育科技
下一篇
微讯科技未来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