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农业 > 正文

北京农业科技应用成果

接下来为大家讲解北京农业科技应用成果,以及北京农业科技研究院涉及的相关信息,愿对你有所帮助。

简述信息一览:

农业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1、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包括各类创新的农业技术、农产品、农业装备和智能农业系统等。农业科技成果中的农业技术包括了许多创新的内容。例如生物技术,包括基因编辑和作物抗病抗虫等基因改良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品质。

2、首先,分子农业成为了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动植物分子遗传学以及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和疫苗的目标。比如,科研人员利用马铃薯、大豆、油菜和水稻等作物,成功地生产出多种疫苗。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附加值,也为疫苗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其次,太空农业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北京农业科技应用成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粮食领域: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诸多优良作物品种,如抗虫害、耐旱涝、高产的水稻、小麦和玉米等。这些品种的推广,使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从2012年的每亩357公斤提升至2021年的每亩387公斤,显著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能源领域:我国在能源科技创新上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4、近年来的十大科技成就有:天文的:绕月、太空行走、北斗全球覆盖、卫星通讯全球覆盖、载人航天、卫星预警。 国防的:第三代战机、中华神盾立体发射系统、核动力潜艇、火箭直接退毁卫星。 工业的:核电站、风电、大型重工制造、纳米技术制造和运用、生物工程方面。

5、在技术研发方面,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动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逐步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农业科技应用成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董克勤科研情况

1、董克勤先生长期致力于农业科研工作,对北京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自1958年起,他在昌平县农村致力于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小麦的低产田改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负责全县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科技人员培训。在基地,他领导团队进行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与同行专家共同攻克中低产田难题,赢得赞誉。

2、年3月,董克勤转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始了他在科研机构的领导角色,先后担任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院长。他在此期间对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做出了显著贡献。1981年至1996年,他作为市小麦顾问团的七届成员,为北京市的小麦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咨询和指导。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科研成果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显著的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在桃、油桃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的重大突破,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核桃嫩枝嫁接与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也于2000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自建所以来,已获得部市级科研成果90余项。

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张军科研究员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苹果抗性砧木在干旱与低温胁迫下通过MhDREB2A-MhZAT10模块偶联响应并调控分子机制。研究显示,锌指转录因子基因MhZAT10在抗性砧木中受干旱、低温诱导,而在抗性敏感砧木中无响应。

4、北京861核桃是一款源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精心培育的核桃品种。这款核桃的培育历程可以追溯到1982年,那时,科研人员张宏潮等人在该研究所的新疆核桃子代实生园中,经过精心筛选,发现了两个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编号分别为“14——20”和“试验场6号”。

5、在育种方面,研究所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不断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总的来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科研方向是聚焦于果树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技术创新,以满足北京市林果产业的持续发展需求,为提升北京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贡献力量。

6、王玉柱,男,汉族,北京人,1960年2月出生,博士学位,研究员。他目前担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的所长。同时,他还是中国园艺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和李杏分会的副理事长。

关于北京农业科技应用成果和北京农业科技研究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北京农业科技研究院、北京农业科技应用成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