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研究 > 正文

小麦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简述信息一览: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本所概况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6月,是在省委刘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按照省农科院建院方针,整合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及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小麦研究力量而成立的。

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2007年成立以来,源于粮食作物研究所的整合与原有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育种力量,专注于春小麦、玉米、油料、糜谷、豆类、棉花等作物新品种的研发、繁育及推广。

 小麦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1]是一个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机构,成立于2001年。该所由原粮食作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和果树研究所高新技术研究室整合而成,下设遗传工程实验室、分子育种实验室、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室三个研究室。

4、在全省不同生态区,设有10个综合试验站和30多个农村试验示范点,涵盖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高产优质栽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等多个领域。

5、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是一家专注于旱地农业研究的科研机构,下设多个专业研究室和实验室,如所办公室、旱区农业生态研究室、旱地农业资源研究室等,涵盖了旱地冬小麦育种、高寒阴湿区农业发展、节水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

 小麦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甘肃省农业试验总场,1958年10月成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2006年,经省***批复,确定为省***直属公益类事业单位,实行省财政一级预算。管理机构设有7个职能处室,另设有纪检委、工会和后勤服务中心。研究机构设有13个专业研究所,在兰外设有3个专业试验站和3个试验场。

优质高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内容简介

以改良品质和提高产量为重点,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面向生产实际需要,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结合优良栽培技术,进行生产示范和推广。

优质高产专用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项目是国家科技支撑***的一部分,旨在开发高效育种技术,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项目周期为2006-2010年,王根松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

- **特专型品种**:这类品种针对特定的生态条件或市场需求而培育,如抗旱、耐盐碱、优质专用等。 **小麦种植技术 - **整地播种**: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地进行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无杂草。播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小麦育种研究聚焦于高产、强筋、弱筋和旱地小麦的育种。包括育种目标与途径变化、产量育种进展、抗病、抗逆育种进展、品质育种进展等。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研究,以及弱筋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生理与栽培特性、河南省弱筋小麦品种选育现状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深入的分析。

百农研究内容涵盖了一系列小麦品种改良和遗传研究,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节水和耐旱的小麦新品种。在高产优质型研究中,已育成“高光3709”品种,其特点是小叶巨穗,亩穗数高达30-36万,穗粒重5-3g,具有700kg的高产潜力。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李立会团队创制小麦-冰草高产新种质

1、在追求小麦产量突破的道路上,遗传基础的狭窄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资源中心的杰出团队,以李立会研究员为首,一直在探索小麦与冰草这一远缘杂交的潜力,以挖掘高产与抗逆性基因资源。他们的创新性工作在最新成果中得到了体现,发表在The Crop Journal的论文中。

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资源研究中心,由李立会研究员领导的一个杰出团队,致力于探索小麦与冰草这一远缘杂交的潜力,以期获得高产和抗逆性基因资源。 该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上发表的最新论文中,展示了他们通过精细的远缘杂交技术成功创制的新种质WAT650l。

3、副高级技术人员名单中,陈新华、武力等也在队伍中。***特殊津贴人员包括庄巧生、李梅芳等,他们都为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荣誉称号方面,贾继增、万建民、何中虎和李立会等都荣获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荣誉,展示了他们在农业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

贺德先学术成果

贺德先博士的研究成果丰富多元,涉及多个领域。在学术项目方面,他曾在1999年至2002年担任美国农业部基础研究项目Geotropi*** in Pine Radicles的主要骨干,深入研究了松根向地性。

在科研方面,贺德先先生的成绩同样显赫。他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对中国科研人员在科技进步方面重大贡献的最高奖项之一。此外,他还获得了四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两项三等奖,充分证明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卓越贡献。

贺德先,1963年10月出生于河南南召,是一位拥有丰富教育和工作背景的农业专家。他拥有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学位,Ph.D.,现任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科技处副处长。贺德先的专业领域是作物学,特别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小麦生态生理。

杨足君研究方向介绍

杨足君的研究专注于染色体工程在小麦族珍稀物种改良中的应用,如非洲黑麦、多年生簇毛麦和茸毛偃麦草等。他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成功导入优异基因至栽培小麦,培育出了一系列抗病性强的新种质资源。他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基因组的进化,还与实际育种紧密相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关于小麦栽培科技创新研究论文,以及小麦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